市司法局落实“四个到位” 稳步推进“松花江普法行”活动
2017-08-26 10:40
一、传媒引导,宣介到位。一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宣传主渠道作用。在市、县两级电视台开办了《法治江城》、《法律在心中》、《普法课堂》、《法治空间》、《法律视角》等6个法治专栏,共播出普法行专题节目22期。重点围绕环境保护、污染防治、保护生态等专题,通过情景再现、主持人点评、律师专家学者评析等方式进行以案释法,受到广大干部群众欢迎。与市经济广播电台联合开辟了《律师热线》、《李律师说法》等普法栏目,通过百姓身边典型案例,宣传法律,解答群众提问及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拉近了群众与法的距离。在《江城日报》,开辟了《环保在身边》、《生态环保在行动》专栏,通过生动事实和具体案例,宣传环保法律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法治观念。二是运用新媒体延伸普法教育触角。与松花江网、市人民广播电台、点点吉林等多家新闻媒体,以及与环保、水利、国土、林业等单位微信公众号积极打造“吉林普法联盟”,采取新闻通报会直播、案例警示展播等形式,全方位开展松花江普法行宣传活动,共同宣传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大气污染防治等相关法律法规。协调三大通讯运营商开通了“手机短信普法”,围绕森林防火、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专题,面向全社会发送普法短信110余万条,受到江城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三是在全市开展“共饮松江水,保护母亲河”主题宣传展播活动。在全市主要街路设立37块大型户外电子LED显示屏,24小时滚动播放上百万次的普法宣传标语和普法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同时,组织23台普法宣传车,深入到乡村、社区开展“松花江普法行”系列宣传活动,提高了全社会的知晓率、参与度。
二、面向基层,讲解到位。一是注重发挥普法团队的宣讲作用。活动中,全市组建了13个普法讲师团、520个基层普法小分队,深入到松花江两岸流域的7个县(市)区、64个乡(镇)的681个社区(村屯),通过专题讲座、以案释法、法条解答等形式开展专题宣讲,重点宣传《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等30部法律法规,受教育群众30余万人(次)。特别是深入组织开展了“法律进企业”活动,组织开展了“企业与法”高端论坛,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法人和经营管理人员的社会责任和生态环保意识。二是有效发挥普法志愿者的促进作用。全市成立了175个普法志愿者团队,共有5500名志愿者积极投身到松花江普法行活动中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全国道德模范、市普法志愿者协会会长修保同志,自费出资20万元在《江城日报》开设《普法周刊》专栏,连续刊载50期;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陈忠革同志,退休后积极投身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中,义务普法十余载,讲遍了200余个单位、社区、村镇,成为义务普法志愿者引路标杆;吉林市环保明星、义务“护鸟人”任建国,担当此次“松花江普法行”活动形象大使。20年来,任建国坚持爱鸟护鸟,有效地促进了松花江流域吉林段鸟群发展壮大。同时,他还自费制作水鸟知识展板,向市民义务宣传生态知识,成为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与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发展的一面旗帜。三是有力发挥“法律参事”的推动作用。磐石市结合实际,从公检法司部门选聘296名政治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干警,兼任全市268个村和28个社区的法律参事,为乡镇、街道推行“松花江普法行”活动献言献策,并成为主题宣讲活动的重要力量,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两年来,“法律参事”共为村屯、社区干部群众讲解环保法治课150余场次、解答法律咨询615人次、为群众赠送法律书籍1万余册。
三、落实责任,治理到位。一方面,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各级执法部门和单位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和以案释法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环保宣传。编印了《吉林市“以案释法”案例选编》和《“松花江普法行”法律知识问答》,免费发放群众7万余册。市广电局、江城日报、江城晚报、都市110的记者全程参与检查和跟踪报道,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工作力度。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抽取104户燃煤锅炉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对34户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进行了责令改正和立案查处。在全市范围内对307家加油站、235台油罐车和2个储油罐进行了执法检查,发现部分企业存在油气回收装置破损维修不及时以及加油站油品标识不清等问题,均责令其立即改正。对建筑施工场地进行地毯式排查,对于发现的工地存在围挡未全封闭、无大门及肆意冲洗设备等问题,全部实行依法依规处置。活动中,共查处违规散流体车辆24台(次)、出动水车19台(次)、清运建筑垃圾
四、寓教于乐,文化到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一直是吉林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一大亮点。两年来,全市建立了舒兰小剧团、昌邑夕阳红老年艺术团等43个法治宣传文艺队伍,近1000名文艺骨干行走在法治文化建设的第一线;编排了23个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治文化节目23个,深入基层慰问演出52场(次)。特别是连续举办两届的吉林市“乡村法治文艺大赛”,内容涵盖歌曲、舞蹈、快板、小品、相声、“三句半”、地方戏等多种形式,大多是来自基层群众创作、表演,有的还是表演者的亲身经历;活动现场节目精彩、气氛热烈、反响强烈,广大观众亲切称之为:家门口的“法治文化大餐”。今年3月,全市还发动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共同组织开展了“我爱母亲河—松花江”系列征文书法摄影作品巡展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